最近在网上播出的网综《演员请就位》突然爆红,一期节目有将近三个小时的播放时长,而且全程无尿点,是今年难得的一部优质综艺了。
火爆的综艺就引来无数的争议点,郭敬明和李成儒之间的辩论是一个无法避开的话题。
我在悟空问答上回答了一个相关问题,问答是李成儒和郭敬明的争执中,你支持谁?
其实我对郭敬明这个人向来无感。因为新概念作文,这批80后作家刚火的时候,我在追韩寒。
因为我是北方人,对郭敬明写的这种上海弄堂什么的缺少代入感,没想到这个写上海奢靡的作者是四川人。而作为上海人的韩寒,因为有北漂经历,反而更能让我感同。
我先撇清了跟郭敬明的关系,支持他并不是私人感情因素,然后再来说郭敬明跟李成儒的这个问题。
其实要问我支持谁,我想,应该本着客观的态度分析一下事情的经过。分析之后,我觉得我支持郭敬明。因为郭敬明,抛开对他的个人因素的看法,在这件事情上,他做得很得体,网上也有很多人表达过这样的看法,郭敬明逻辑清晰思路明确什么的。
反正就是至少在这一问题是,郭敬明没什么错。
而李成儒在态度上是傲慢的,对郭敬明甚至表达了某种偏见,这是我没能支持他的原因。
我认为我的表述是没问题的,作为个人意见,在这单个问题上,郭敬明的做法是值得支持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知道支持郭敬明触动了网友哪一根神经,我的问答更多的引来了很多带有攻击性的评论。
网友们陷入了某种偏激中,这也是我为数不多的,对大部分评论予以回复的一个问题。
说的最多的,就是关于郭敬明所说的你不喜欢请允许他存在的反驳。
大都是这样评论的,“那个不能说的危险的东西,我都不喜欢,是不是也允许他们存在?”
这样的网友大概就是一群杠精了。
有杠精的表达是这样的,“我不喜欢,所以不应该存在。”
我一般是回复,“你,我也不喜欢,请消失。”
但也有的杠精评论的温柔一些,但也同样表达了类似“不被喜欢的不应该存在”这样的论调。
我对这样的杠精回复也是温柔的,“有一些事情不是以你喜不喜欢他而决定他应不应该存在的,比如我就不喜欢杠精在我评论里拿不正确的政治言论和违禁品来表达这个问题,但是我仍然可以希望你们过的幸福啊!”
其实,拿黄赌毒这些来表示不喜欢的就不能存在就是类似于碰瓷。
郭敬明所谓的请允许别人喜欢,所指的是李成儒的那句“这就是所谓的畅销书”。畅销书,自然是得到很大一部分人喜欢的,既然不是禁书也当然是允许存在的。
而我认为,郭敬明对于李成儒的点评,比如演员台词不行,情情爱爱的观众起哄不行之类的说法,大都是接受了的。
郭敬明反驳的只是“这就是所谓的畅销书”这一句话。比如,郭敬明说,《悲流》不是你所想的那样的情情爱爱。
廓清《悲流》与情情爱爱剧情的故事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同意李成儒关于“现在年轻人不能总看情情爱爱故事”的看法的。
郭敬明点出了《悲流》的不同,从这点看,李成儒对《悲流》的整体内容是不了解的,这也是我认为李成儒傲慢或者偏见的地方。贸然的点评自己不了解的内容,是不够慎重的。
如果是演员抱在一起引起观众起哄,让他感到情情爱爱的剧情对成长不利,那他在点评完观众起哄为止,说的都是中肯的,或者说是可以接受的。就是他冷不丁的抛出来一句“这就是畅销书”,是罔顾事实地把《悲流》打成了普通的情情爱爱的书了。
当年《悲流》畅销的时候,不是校园爱情,而是青春疼痛。不是喜剧,而是悲剧。
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时候,一般是看这部作品的结局,而不是过程。就好像《红楼梦》也是讲情情爱爱的故事,但是因为结局黛玉死了,宝玉出家,贾府倒了,而引出了这是象征封建王朝必将衰亡的巨大意象。
《悲伤逆流成河》也是这样。
当然了,对于文学作品的看法,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觉得《悲流》并不是关于“校园霸凌”的书,就是普通的情情爱爱,这也是应该的。
因为在文学上,作者只负责创作文稿,至于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阅读之后阐发的。
在我看来,我是接受郭敬明所说的《悲流》是讲述的“校园霸凌”这个说法的。
另外评论里总会夹杂着几个声音在说,这场辩论的胜利是因为郭敬明偷换概念
既然上面我表达了,《悲流》有情情爱爱,但不全是情情爱爱,这本书和普通的校园爱情是有区别的。
那么,从这个情理来说,郭敬明并没有什么偷换概念的地方。他强调“校园霸凌”也完全是因为李成儒对这本书内容的不了解。
但李成儒在说完情情爱爱之后又说“这就是畅销书”,显然是把《悲流》和情情爱爱等同划之了的。所以郭敬明当时的强调是很有必要的。
在强调过后,还有人说是郭敬明在偷换概念的,才更像是在偷换概念。
而关于李成儒所说的,应该少一点情情爱爱多一点家国情怀,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
所以郭敬明才急于表明《悲流》讲的是“校园霸凌”。
这场辩论从根本上来说,郭敬明确实是因为自己的逻辑性占领了优势。而李成儒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逻辑才输的。而是他在不了解《悲流》的内容的时候,在一个错误的根基上展开的议论,让他再正确的结论也站不住脚。这才是问题关键。
还有些网友,让大家别看高中生抽烟喝酒打架堕胎,认为这不是社会问题
对于这些在评论区里,满口家国大义地谩骂的杠精,把高中生抽烟喝酒堕胎这些排除在社会问题之外的朋友们。你们觉得每天喊着口号,要主流,要正能量,要高雅不要低俗,看着打了鸡血一样的抗日神剧,手撕鬼子,满屏幕的家国天下勇者无敌正义必胜,国家的未来就是好样的了?
只是高中校园谈情说爱的故事确实是太多了不好。然而校园霸凌这种社会题材,并不多有,也不多余。
《悲流》除了电影版,也有电视剧版本,郑爽马天宇主演的《流淌的美好时光》就是为了过审阉割掉了堕胎自杀情节的内容。这样是真的正能量吗?
像评论里说的那样,孩子在上学期间受到侵害,她的内心世界不需要关注吗?
不是用人文关怀引导孩子走出阴影,而去指摘,责难,冷落,最后导致孩子自杀也不去关注。这是文化该有的样子吗?
《悲流》的主角最后是悲剧收场,这才是人们应该关注的地方。难道文艺作品每个都应该打鸡血了一样高喊着我们英勇无敌?不能有对弱者的人文关怀?
造成《悲流》悲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人言可畏,是周边人对受害者的指指点点。
上海弄堂里一起长大的一对年轻人齐铭、易遥在校园内外情愫纠葛,并在一次次的流言蜚语中卷入校园欺凌,最终以悲剧结尾的故事。
主角所遭遇的校园欺凌,让我想到了最近去世的雪莉。这个承受网络语言暴力导致抑郁自杀的可爱女孩。她的内心世界应该是和易遥易遥绝望的吧。
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悲剧面前,没有旁观者,只有施害者。
闲白君作为一个自媒体人,见多见少总之是见过评论里的暴力言论的。
鲁迅写狂人日记,说这个吃人的社会,满纸写的却都是仁义道德。一些人就是靠着嘴里喊着仁义道德吃人呢。
看到我支持郭敬明的问答,点赞不多,评论比别人不少,我也很诧异。时代变了人心却一点没变。看看评论区里面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吧。
郭敬明到底动了谁的奶酪?明明辩论赢了,却只赢得全网嘲!
推荐阅读:旗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