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网讯
您的位置: 合肥网讯首页 >> 资讯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师生赴黟县开展古村落测绘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黟县开展古村落测绘实践

为探寻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深层价值,解析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路径,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1日至7月22日,启程前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围绕西递、屏山古村落开展为期12天的古建筑测绘实践,重点完成村落全域无人机航测、重点建筑室内微环境测试,并与当地文旅部门深入交流合作事宜。

图为团队抵达黟县古村落实践地

走进千年村落,触摸历史肌理

黟县西递、屏山作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承载着徽派建筑的精髓与徽州文化的记忆。其中,西递村以 “桃花源里人家” 闻名,其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构成了完整的古村落体系;屏山则以 “山为屏,水为带” 的自然格局著称,被誉为 “徽派建筑的活化石”。

团队实践首站聚焦村落整体格局调研。队员操控无人机升空,从高空俯瞰古村落全貌:西递村以敬爱堂为中心的棋盘式街巷布局、屏山沿吉阳溪展开的带状村落形态,以及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与青山绿水的和谐交融,都通过航测镜头清晰呈现。漫步在青石板路上,触摸着斑驳的马头墙与雕花窗棂,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古村落作为 “活态文化遗产” 的厚重与珍贵。

图为无人机航测古村落全域格局展示

解密古建密码,守护文化基因

在完成村落整体测绘后,团队将重点转向单体建筑的精细化调研。针对屏山村的有庆堂、舒氏民居等重点文保建筑,队员们分组开展两项核心工作:一是使用专业设备进行室内微环境测试,连续监测建筑内部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及气流速度,分析徽派建筑 “四水归堂”“高窗通风” 等构造智慧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二是通过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工具,精确测量建筑的梁架结构、雕刻纹样、构件尺寸,绘制建筑剖面图与细节详图。

6389052219715803487625318.jpg

图为团队开展重点建筑室内微环境测试

“这些数据不仅能为建筑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更能帮助我们解开徽派建筑适应地域气候的密码。” 一位队员在记录数据时感慨道。在测绘过程中,队员们还发现部分建筑存在木构件腐朽、墙体开裂等问题,详细记录并标注,计划纳入后续的保护建议方案中。

团队为更深入理解古村落的历史脉络与保护现状,在村庄中进行走访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古村落保护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活态传承。“我们的测绘数据如果能讲述村落历史,或许能让保护方案更有温度。” 团队负责人在调研日志中写道。

图为团队进行走访调研

联动文旅部门,共绘活化蓝图

带着实践中积累的测绘数据与调研感悟,团队随后与黟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展开座谈。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了当地的保护规划:“目前我们正推进‘数字古村落’项目,希望通过三维建模实现建筑的数字化存档,同时探索‘AR + 旅游’模式,让古村落既能‘留住乡愁’,又能‘焕发生机’。”

团队结合专业所长,提出初步合作构想:依托此次测绘成果,为黟县提供古村落三维数字模型、重点建筑保护修缮技术建议,助力传统技艺传承。文旅局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期待:“高校的技术与创意正是我们需要的,期待能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图为团队与黟县文旅局探讨合作事宜

此次黟县之行,不仅让团队以专业技术为古村落 “建档画像”,更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古村落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其保护与活化需要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双向发力。未来,团队将整理完善测绘数据与调研成果,推动与黟县的合作落地,让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蓝图中,既守得住古韵,又迎得来新生。

(石红顶 陈冠雨/文 农雪霖/图 许俊/审核)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XML地图 网站地图TXT 版权声明